现代土力学理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土的本构模型为标志,可以考虑实际工程中复杂的受力边界条件和土体的弹塑性非线性特性进行复杂的计算,理论先进,成果丰富。但实际工程中,目前岩土工程的设计还是采用传统土力学基础上的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如何更好地促进现代土力学理论的应用,提高岩土工程设计水平?这里发表杨光华教授的思考,并希望大家读一下杨光华教授的最新著作《现代土力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共同努力,推动现代土力学理论的工程应用。
鉴于近年来注册考试命题的变化,为跟踪注册考试的考题,分析评议,总结得失,提高命题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岩土工程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学术与业务水平,将原来的《考题十讲》一书作了较大的修改与充实,拟于近期出版。以期对命题和考试有所裨益。 最近拟将前言和各讲的综述部分分期发出,间或举出一两个例题,以便于与读者沟通交流。
2021年1月23日晚上10:30,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在中央1台开讲。院士以亲身经历简述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成长历程与现实的辉煌,通过三个故事介绍了地下工程“水、软、变形”的技术难题。听完讲座,感动的同时又生感慨,便写下这篇短文。
挖山填海在岩土领域已是寻常事,场地建造也已渐渐为业界所重视。填土处理是岩土从业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填土问题,尤其是厚层填土中的桩基问题时有出现,机理似乎都明了,运用则未必得当。笔者根据某微信群,针对某厚层填土管桩处理的交流对话缀而成文,文章引号之内文字皆为微友原话,次序则有调整。拙文若能给读者诸君遇到同类问题时有所启发,功在该微信群畅所欲言的各位同行,我只是旁观者,顺便搬个砖而已。
对任何学科而言,逻辑推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也就是要向人们讲道理。如果一门学科没有逻辑推理,这门学科也就不存在了。对岩土工程而言,逻辑推理的重要性不亚于试验,试验代替不了逻辑推理。然而,因岩土工程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岩土工程工作者经历的逻辑推理训练相对较少,这容易导致逻辑推理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