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勘察交流”群,还算是一个比较热闹、且纯粹的群。
一天,某单位总工问,详勘是一家单位,网审什么项目负责人都是详细勘察单位的,承诺书什么的都是详勘单位签订的,一桩一孔的施工勘察叫另一家勘察单位做了,签字如何签呢?
没有人回答。
巧的是,前些天,济南一位同行在某群求教,如何验桩?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某工程,详细勘察工作是一家,一桩一勘工作是另外一家,桩基施工是第三家。两次勘察都有完整的岩芯及照片,基岩为灰岩。设计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以中风化灰岩作持力层,抗压强度取30MPa,要求桩端入中风化灰岩不少于2m,并先进行旋挖成桩试验,成孔后还要做岩石地基载荷试验和地质雷达,工地24小时监控。施工单位采用干法成孔。
旋挖钻机是360型,据介绍,30分钟进尺80cm,转速10-18圈/分钟,采芯率低,多为粉末状,不好分辨是强风化还是中风化,无法给施工钻机一个终孔标准。
网友们议论纷纷,归纳如下:
观点一:
“这牵扯到钻探工艺。”
“这明显是成孔工艺问题,采取率过低。”
“那就是没到啊,中风化成不了粉,施工单位糊弄你呢。”
“实在不行,叫个钻机来,验孔。扯这么多没意思。没错,施工单位把钱掏了。”
观点二:
“不是一桩一勘了吗?设计说多少就多少。”
“都一桩一勘了,设计直接确定桩长了啊,强风化和中风化哪儿有明显的界线?”
“一桩一勘就是要一桩一验的,勘察单位要派人蹭现场的。”
“双控、桩长、持力层,桩长设计定,持力层勘察定。多简单!勘察要是觉得不够,再往下凿凿,凿够了为止。”
“你跟设计商量下用入岩深度控制,让旋挖去你们打孔的位置挖一下,再比对下你们的照片看差得大不大。”
“上次我们也遇到这情况,直接给说,你要我们勘察报告就要以我们为准,你不要勘察报告那就以施工的旋挖地层为准,最后设计妥协了。这作为勘察方要态度强硬,相信自己的勘察报告。”
观点三:
“那没招了,要不就每个孔取样做点荷载,按抗压强度分级。感觉不太现实。要不就桩基打完了然后拿钻机岩芯管打上一钻提上来看看,不知道现场能不能这么搞。”
“钻完了上地质雷达可以,再上小钻机有很大难度。”
“各方意见不统一,那就试桩呗。”
这种现象在勘察界,特别在工业民用建筑勘察中已是司空见惯寻常事。笔者曾于在“中国岩土网”上写过一篇小文《谁来签这个字? — 岩土感悟之十七》(2015-01-07),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今天我想说的是上周自己遇到的与上述类似的另一件事情。
某项目原详细勘察系一家,经过施工图审查,设计按审查合格的报告进行了设计,施工过程发现地质条件与详细报告出入很大,业主慎重起见,重新委托另一家单位进行了第二次详细勘察。设计进行了相应调整,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并要求逐桩钻探。因为工期所迫,桩基施工与逐桩钻探同步进行。
不知什么原因,承担逐桩钻探工作的既不是原详勘单位,也不是第二次详勘单位,是另外的第三家。施工过程中,对桩端持力层的认定,逐桩钻探单位负责人与施工验槽服务者(第二次详细勘察单位)经常不一致。
施工单位感觉麻烦,建设单位也觉得被动。问我有什么办法?
我出了个主意:既然第二次详勘单位已成为勘察责任主体,持力层的确定应该责任主体说了算。桩基施工与逐桩钻探同步进行,正好给勘察责任主体一个验证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也应作为其验槽的一项内容。前提必须是逐桩钻探质量是否满足要求也应该由勘察责任主体相关负责人说了算,只有勘察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对该场地的掌握尺度与设计采用的详勘报告的尺度更易达成一致。
当然,这毕竟不完全同于验槽服务,勘察责任主体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知识,业主应该、且必须支付相应报酬,是按注册岩土师每天的基本咨询费付费还是按逐桩钻探总进尺按相关技术费标准付费,业主与勘察责任主体可以商量。
业主采纳了我的建议,真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很想建议前面提问的那位总工去看看《谁来签这个字? — 岩土感悟之十七》,尤其多留意拙文后面的留言,那都是同行们的心声啊。
真希望,多年以后,这种问题的症结得到解除,历史不再重演。因为,那时,大家,都真正读懂了“明白”二字。
2022-04-10
我有话说
全部评论(7)
顶(0) |踩(0) |点评(0)
顶(0) |踩(0) |点评(0)
顶(0) |踩(0) |点评(0)
顶(0) |踩(0) |点评(0)
顶(1) |踩(1) |点评(0)
顶(0) |踩(0) |点评(0)
顶(1) |踩(0) |点评(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