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tfaq"><th id="ptfaq"></th></menuitem>
<i id="ptfaq"><code id="ptfaq"><option id="ptfaq"></option></code></i>

  • 关于压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问题的讨论

    2022-04-22 09:09  来源:岩土网  阅读:19559
    现场压板载荷试验通常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由压板载荷能定准地基承载力吗?压板载荷试验多数是由检测单位完成,地基承载力则由检测单位依据试验和相关规范来确定,检测单位确定的承载力就是红线,不能超越吗?地基承载力应该如何由压板试验来确定才更合理呢?地基承载力应该由谁来确定更合理呢?能不能由设计师来定会更好呢?来听一下杨光华教授的观点。

     杨光华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广东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10

    地基承载力是土力学的基本问题,但近几年遇到一些疑惑的问题,一个是技术问题,就是地基承载力应该如何确定才合理?第二个是管理体制的问题,就是地基承载力应该由谁来取定?是检测和勘察单位来取定,设计师用?还是由设计师来定?这是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问题由来

    近年遇到一些存在争议的地基承载力确定的问题:一些地质条件较好的场地想做天然地基,为确保地基承载力的安全可靠,通常会在基础底高程位置进行现场压板载荷试验,以确定地基的承载力,图1为一个工程的压板载荷试验曲线[1]。

    图1 压板载荷试验曲线

    1 压板载荷试验曲线

    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00kPa,试验做到了900kPa,最后检测报告依据规范[2]用沉降比s/b=0.01认定特征值247kPa,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图2为另一个工程的压板试验曲线,场地为强风化砂岩地基,标惯击数50~70

    图2 压板载荷试验曲线

    2 压板载荷试验曲线

    击,平均56击,勘察报告提供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00kPa,强风化下为中风化岩,设计想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Pa,压板试验压力做到设计值的2倍,即1000kPa,检测单位依据检测规范[3],认为强风化是低压缩性土,用沉降比s/b=0.01认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74kPa,地基承载力不合格。检测报告给出了地基承载力为不合格的结论,自然设计师是难以用超过检测给定的承载力了!难道是真不合格吗?显然,如果沉降比按s/b=0.015取定承载力,则地基承载力是达到设计要求值的,可以合格的,强度安全系数也大于2,为什么不可以呢?这就提出值得讨论的两个问题:

    (1)地基承载力应该如何合理确定?

    (2)地基承载力由谁来确定更合理?

    2.地基承载力如何合理确定

    地基承载力其实包含两部分,即强度安全和变形控制,强度安全通常要求保证取定的承载力值对应于极限承载力要有不少于2倍的安全系数,以上两个试验显然是满足的,试验压力均大于设计压力的两倍和三倍,而地基还没有破坏,地基的强度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关键是变形控制,也即按沉降比取定承载力值时,国家规范[2]规定是s/b=0.01~0.015,那么取什么沉降比值合适呢?广东的地基设计规范[4]的沉降比规定则为s/b=0.015~0.02,以上两个试验案例,如果按沉降比0.015取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强度还能保证安全系数大于2,如果对应实际基础的沉降是满足要求的,则显然是保证了强度安全和变形安全的,这样确定的承载力是可行的。如果按半无限弹性体进行变形估算,对于2m的基础,沉降比为0.01时沉降为2cm0.02时沉降为4cm,尚可接受,但对于更大尺寸的基础呢?如4m宽的基础,则0.01对应为4cm0.02时对应8cm,可能就会偏大了,当然如果压缩层的厚度小,则沉降会减少。上海展览馆按沉降比0.02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基础为40m宽的箱型基础,最后沉降达160cm[5],沉降显然是超出预想了。因此,按压板试验的沉降比确定的承载力其实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基础尺寸的沉降变形是满足要求的,也还会有风险!因此,用现场压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强度保证是很明确的,关键是沉降。如何用压板载荷试验合理确定地基的承载力呢?杨光华的方法可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67],就是依据压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土的初始切线模量E0,由试验并结合勘察确定土的强度指标图片未命名,φ值,这三个参数是土性指标,与压板或基础尺寸无关,由这三个参数,对不同基础,应用切线模量法[8],计算其对应的荷载沉降p-s曲线,由p-s曲线,按强度和变形双控确定地基的承载力,而不是用压板试验的曲线去确定承载力,这样才可以确保实际基础的强度安全和变形安全。

    图3 不同基础尺寸的p-s曲线

    3 不同基础尺寸的p-s曲线

    如图3所示,对同一场地,不同基础尺寸对应的p-s曲线是不同的,设定基础允许沉降为sa,对小尺寸基础,由图可见,sa对应p1,极限承载力为pu1,如果图片未命名,则不满足强度安全K>2的要求,这时可取pa1,使图片未命名,同时图片未命名,则允许地基承载力应取为pa1。对于大尺寸基础,pu2比较大,对应其沉降sa时的p2图片未命名,则此时取地基允许承载力为pa2。这样,对于小尺寸基础,控制承载力的可能是强度,而对于大尺寸的基础,控制承载力的可能是变形,但不管如何,由实际基础的p-s曲线确定的地基承载力,才可以保证强度和变形安全。

    因此,由压板试验的沉降比取定的承载力并不能保证实际基础的沉降都能满足要求的,必须要由实际基础的沉降控制。建议由压板试验反算其土的变形与强度指标,对实际基础计算其p-s曲线,由p-s曲线再按强度和变形双控确定地基承载力,这才是安全、可靠和更科学的方法。

    3.地基承载力由谁来确定更合理?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地基承载力合理确定是对实际基础按强度和变形双控确定。比较实际基础和压板试验的地基强度(通常土力学教材为地基极限承载力)和变形,由地基承载力计算理论可知,地基极限承载力除与土性有关外,还与基础尺寸和埋深有关,基础尺寸和埋深增大,极限承载力增大,而同样,在相同应力下,基础尺寸大,沉降大。压板试验是小尺寸无埋深的压力试验,其尺寸和埋深一般小于实际基础,这样,压板试验的对应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小于实际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而相同基底压力下,实际基础的沉降大于压板试验的沉降,因此,压板试验的强度满足,则实际基础的地基强度必然可以满足,但压板试验的沉降则不能保证实际基础的沉降可以满足要求,必须要对实际基础的沉降进行计算确定,因此,目前规范方法压板试验确定的承载力只可以保证强度安全,难以保证变形安全。因此,实际工程中,如果在基础尺寸未知、沉降控制标准未知的情况下,由检测或勘察来定的承载力是不合适的,也是定不准的。也即如果要由变形来确定地基承载力,进行变形控制设计时,地基承载力取值应由基础设计工程师取定才是更科学合理的做法,而检测和勘察主要应是提供土的变形参数与强度指标,设计人员依据土性指标和基础尺寸、埋深等计算其强度和变形,然后由强度和变形双控取定合理的地基承载力,这样,可能是破解困扰承载力合理确定问题的方法,这就涉及到目前的工程体制问题了。目前的岩土工程体制是检测、勘察和设计各自独立,检测和勘察给定承载力,设计用承载力,但如果要实现变形控制设计,这个机制可能是不适宜的。但愿行业能正视目前这种勘察设计体制的问题,逐步改进完善,使工程设计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杨光华. 现代地基设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 岩土工程学报, 2021, 43(1): 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DBJ 15-60—2019[S]. 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19

    [4]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15-31-2016[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5] 杨敏等. 桩基设计理论变革:从强度控制设计到变形控制设计[M]// 龚晓南. 岩土工程变形控制设计理论与实际.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6]杨光华,姜燕,张玉成,王恩麒.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新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4,36(04):597-603.

    [7]杨光华.确定地基承载力的p-s曲线法[J].地基处理,2022,4(02):91-98.

    [8]杨光华.地基非线性沉降计算的原状土切线模量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6(11):1927-1931.

    (1)
    (6)

    我有话说

    全部评论(3)

    • 21208804发表于 08月05日 16:06天涯海角
    • 说道点上了,杨教授,检测单位用轻便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但是在残积土上做了开挖后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我认为是不严谨的。首先是开挖后土层卸载了,相对不密实了,而且是土层周边没有约束了,导致土层承载力降低问题。也做了个试验,1m以下的土层承载达到要求,但开挖1m以后再做试验就达不到要求了,再做试验,1m以下涂层也可以达到要求。
    点评:
    • cy3143发表于 06月28日 11:39陈振全
    • 学习了
    点评:
    • 葵花海发表于 05月16日 11:00这家伙很懒,没有个性签名!
    • 现在岩土勘察价格太低及勘察条件比较差,工期紧,工程设计方案滞后,而且勘察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给的变形参数都不一定准,又如何依据变形来确定地基承载力呢?
    点评:

    杨光华

    杨光华+加关注被关注:812访问量:256791
    博士教授注册岩土工程师
    TA的评论分类经验心得(14)行业观察(1)热点解读(1)岩土杂谈(0)
    TA发表的最新评论
    高边坡加固应重视坡脚的稳定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应能促进岩土行业水平的进步。对于高边坡安全性评价,传统方法
    阅读(2665)2023-03-13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问题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验
    阅读(3647)2023-01-30
    关于土的本构模型的实用性问题
    土的本构模型是现代土力学的关键和核心,这方面的工作始于1963年发表的剑
    阅读(3604)2022-12-12
    最新关注TA的人812人关注
    10589613851058961385qq379707428qq379707428longxiang719longxiang719人生如梦~人生如梦~155242733181552427331810426348391042634839yyyjjjnnnyyyjjjnnnliutangli123liutangli123阿微Alvin阿微Alvin0328jj0328jj1842810156718428101567痞子蔡痞子蔡河水清茶河水清茶hs7498hs7498lokpbblokpbbyulenhnyulenhn小龙在天涯小龙在天涯1669665876816696658768xianhongxianhongzjshizjuzjshizju大耳朵图图大耳朵图图arthasllx_arthasllx_庞运来庞运来lhz991207lhz991207
    扫一扫,关注微信
    av视屏在线
    <menuitem id="ptfaq"><th id="ptfaq"></th></menuitem>
    <i id="ptfaq"><code id="ptfaq"><option id="ptfaq"></option></cod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