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考试,感觉真题做了也没有很好的提高效率,平时工作又忙,只有晚上下班后有时间看会书,但案例这一块又不知道该怎么看,都是计算,一个不留神就掉进了陷阱,在做题方面,老师能否给些建议,如何能避开那些陷阱?
对于下面这道题的答题过程,我有两点疑问: 1)如何定义覆盖层厚度是16米,而不是20米? 2)这里面只提到是8度,但即使是8度,但题目中没提说是加速度是0.20g还是0.30g,那如何定义是amax是0.16而不是0.24?
各位老师好,按通常案例的答题顺序,才能充分利用三小时,个人认为勘察、基坑应放到后面,这几年浅基础、地基处理、和桩基的题,坑也越来越隐蔽,做了也不见得得分。请老师指点指点一下案例答题顺序以及时间分配。
各位老师好,专业课考试复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有比较大的把握,我相信各位老师都比较有经验,请传授一下,谢谢!
感觉专业知识,要看很多书,老是记不住,考试找不到比较慌
专业知识怎么准备?感觉很散
临近考试,针对案例部分有好的建议,哪些部分是今年的重点
各位老师好,岩土工程专业考试很难,一次性通过的人很少。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一块,总是觉得自己都能把握好,平时这方面的题目也做得多,考试的时候听说有部分考生出现死扣某道题,花了大量的时间,最后时间不够会做的题反而没有时间做,有这种情况吗?如果真的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还剩两个多月的时间,如何补强?着重需要复习什么方面?
怎么理解土自重应力与有效应力?粘性土该怎么算?
为什么要用立方体抗压强度?20X1000/80=125这是2016年的李向阳和郭嘉给出的答案,是认为桩和土同时达到最大应力来考虑的。
这个题目,用的是地基处理规附录B(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B.0.6静载试验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承载力特征值2倍。这个设计要求的承载力,到底是指单桩的设计承载力,还是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老师您好,规范一直没有系统地看,都是在做题的时候翻的,导致对规范很不熟,真考试的时候怕不熟悉影响时间,现在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再看一遍时间也不够了,有没有好的一些建议,可以尽快得熟悉规范,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找规范上
用内径8cm、高2cm的环刀切取饱和原状土样,湿土质量m1=183g,进行固结试验后,湿土质量m2=171g,烘干后土的质量m3=131.4g,土的比重Gs=2.70,则经历压缩后,土的孔隙比变化量最接近() (A) 0.137 (B) 0.250 (C) 0.354 (D) 0.503 根据土的指标换算,可以计算出固结试验前的土样孔隙比e1=1.065,但是却无法计算固结试验后的土样孔隙比e2。参考答案的做法是认为固结试验后的饱和度等于1,显然该说法并不能成立。 请问该如何计算固结试验后的孔隙比?
请问考试过程中,在做案例题时,时间挺紧张的,答题顺序有没有讲究?怎么安排时间比较好?
请问,该题如果要求计算30d时的固结度,这个ΣΔp按多少计算